审计处举办“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系列纪念活动”

发布时间:2018-04-08浏览次数:266

2018322日上午,审计处在光华楼东辅楼205会议室举办了“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系列纪念活动”。参加此次活动有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捐赠人、对外联络与发展处人员、机关第一分工会人员、纪检审党支部人员、审计联系人、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等共计30余人。

20179月,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、连续援藏16年的著名植物学家钟扬教授在出差途中遭遇交通意外不幸离世,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追思。为弘扬无私奉献、热爱社会、为教育与科研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,钟扬教授家人捐出138万交通事故赔偿金,在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“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”。2018 117日,复旦大学校友会发起“领取一粒种子,种下一片希望”捐赠活动,倡议校友以个人或集体名义在微信捐赠页面上发起“一起捐”活动。每个“一起捐”就是一粒种子,每粒种子最低筹款目标为1万元,达到目标即“成功发芽”。审计处郁炯处长领取了第15粒种子,并在各界同事和朋友的集体捐助下让第15粒种子成功发芽。为纪念与传承钟扬教授精神,同时感谢各位捐赠人的薪火相传、爱心接力,审计处举办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系列纪念活动。

活动议程一: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发起人郁炯致辞。

郁炯从对钟扬教授由渐入深的认识讲起。虽然平时直接接触钟扬教授并不多,却一直折服于他的开朗、敏捷和睿智,深深地为他的无私、担当和大爱而感动。钟扬教授启迪我们没有理由为名所累、为利所趋,我们应当脚踏实地立足自己的岗位,努力工作与学习,以实际行动弘扬钟扬精神,发奋前行,为复旦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与发光。郁炯老师也很感谢让第15粒种子成功发芽的25位捐赠人,正是因为各位捐赠人的帮助,才让第15棵种子成为被领取的181棵种子中成功发芽的75棵之一。郁炯老师最后谈及,审计处举办此次纪念活动是出于单纯的、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共鸣和爱心,正是这份共鸣和爱心把茫茫人海中的我们串联了起来。

活动议程二:对外联络与发展处副处长章晓野讲话并颁发种子证书。

章晓野老师从筹备和发起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活动讲起,感谢像郁炯老师一样关心这个活动的所有人。审计处此次举办第15颗种子系列纪念活动,是让这颗种子以不同的形式生根发芽。她在活动中收获了很多的温暖和感动,这些温暖和感动也将激励外联处用更多创新的方式来做好外联工作。

 

活动议程三:审计处长张育讲话并给捐赠人颁发捐赠证书。

张育老师表示,此活动的宗旨是在于缅怀钟扬教授。钟扬教授的事迹不但在我们审计处引起共鸣,也在我们审计联系人、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等工作伙伴那掀起一股学习热潮,钟扬教授勇于开拓、勤于耕耘,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,使大家备受鼓舞。感谢大家的积极支持使得郁处领取的第15粒种子成功发芽。审计处一直注重审计文化的建设,今天这场活动即是我们文化建设的一部分。希望通过举办第15粒种子系列纪念活动,将钟扬教授的探索和奉献精神传承下来、延伸出去。相信大家在这个活动中都感受到了满满的温暖和感动,希望在审计处的这个大集体中将爱心再一代代地接力下去。

 

活动议程四:捐赠人代表发言。

首先,基建处副处长李继扬从钟扬教授影响他的两句话讲起,“一个基因可以为一个国家带来希望,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”“人生没有绝对,不必等到临终才来回首自己的人生,只要把每个年龄段该干的事都干了,就能不负人生。”学习钟扬教授,就要学习他对待生活、朋友、科研等的态度。

接着,审计处代表朱碧芸发表感言,虽然钟扬教授的生命已经逝去,但是他生命的光辉却曾经并一直照耀着我们,闪耀在临港的红树林里,闪耀在那一颗颗孕育着无限可能的种子里。捐出的区区几百元钱并不能回报他给我们和这个世界带来的变化,但愿把这些钱看作是助燃理想的柴火,让理想永存,斯人不朽……

另外,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审计处彭丽老师虽未能来到活动现场,但发来视频感言。

 

活动议程五:由生命科学学院南蓬副教授给大家开展关于钟扬教授梦想的讲座。

南蓬教授的讲座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展开——“钟扬教授为什么要去采种子呢?”“钟扬教授为什么要去西藏采种子呢?”“未来上海真会有美丽的海岸吗?”

南蓬教授详细介绍了钟扬教授的两个主要的梦想——“希望完成西藏三分之一的种质资源的收集”“希望未来的上海有美丽的红树林海岸线”,同时也给大家科普了有关种质资源和红树林的相关知识。我们相信,钟扬教授为上海留下一片红树林的美丽梦想,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将实现。

每一颗播下的种子,都将在未来生根发芽。希望通过举办复旦大学钟扬教授基金第15粒种子系列活动,让钟扬教授的精神继续在我们内心生根发芽,鼓励我们不忘初心、弘扬正气、奉献社会、造福人类。

  

(工程审计办公室撰稿)